状元岭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区北郊,又称大北岭古驿道,是福温古道中的一段。
古道今夕
古代,福州有四大省际官道,分别为福温、福瓯、福延、福莆古道,连起了福州与外界的往来。其中,福温古道为北驿道,也是最重要的交通要道。起于鼓楼井楼门,跨大北岭至宦溪,过板桥、汤岭、降虎寨,进入连江,经罗源、宁德、霞浦、福鼎至浙江温州。
福温古道始建时间不详。据史料记载,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兵四路入闽围剿闽越国,其中一路以“越候为戈船、下濑将军,出若邪、白沙。”若邪在浙江绍兴东南,白沙在浙江乐清县东,进军方位与福温古道相吻合。可见,福温古道在当时已经存在。古道由人工在崇山峻岭间开凿而成,依山势修筑,盘行陡峭,其中尤以福州北郊的大北岭、福州与连江交界处的汤岭、罗源县的三层岭最为险峻,故古人有“蜀道无以过”的感叹。
现所遗存的大北岭古道始于新店镇象峰村,终于宦溪镇,主线石阶2000余级,长3.6公里。有民谣“北岭石阶三千三,阿爹挑担忙下山;出门月色照山路,回家日头早落山”。可见,当年行路之难。此道于宋嘉祐三年(1058年),由时任福州郡守的北宋名臣蔡襄牵头,怀安知县樊纪募资修建,距今962年历史,是连接福州城与北峰山区,通往闽东的重要纽带,更是古代福州府学子进京赶考的必经之路。
八闽大地山高岭峻,沟壑纵横,猛兽出没,但闽都先人跋山涉水,历经艰辛,从这条古道走出福州,走出福建,走出中国,走进历史,让闽都浑厚的文脉基因在这条古道上代代传承。
1998年2月,大北岭古驿道被晋安区人民政府确定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经数次修复,现已成为市民登山健身的好去处,沿途附属健身配套设施也日趋完善,并命名为状元岭,为福建省现存最古老的在用道路。
闽都文脉
古时,福州府学风蔚然。南宋著名学者吕祖谦曾在诗中写到:“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书声朗朗,墨香幽幽。
福州,简称榕,别称“三山”、“左海”、“冶城”,为福建省省会,又称“闽都”,是个依山傍海的古城,也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建城时间可追溯到战国晚期。
历史上,中原人口七次入闽,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有三次,这些入闽者大部分定居在福州地区,也奠定了福州在福建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他们所带来的中原文化使远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域的福州逐渐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在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基础上,集成融会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的闽都文化。
开放包容的文化土壤培育了福州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以及“强国保种”的志向,他们胸怀祖国、廉洁修身、追求卓越,即使山高水远也阻挡不住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信念。
宋代起,福州科第成就跃居全国领先地位,成为“儒学最盛之地”,被誉为“海滨邹鲁”,先后出过26位文状元,仅次于苏州府,位列全国第二,进士数量逾3200名,居全国第四,仅次于苏州、杭州、常州。
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年仅26岁的许将摘得癸卯科状元,成为历史上福州地区第一个状元。当时欧阳修担任主考官,读了许将的赋后赞叹道:“君词气似沂公,未可量也!”(沂公即北宋真宗朝状元、名宦王曾)。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公元1166—1172年),福州属县永福(今永泰县)萧国梁、郑侨、黄定三人连续三届夺魁,以“一县七里三状元”打破科举史记录。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该科状元郑性之(侯官人),榜眼孙德舆(福清人),探花黄桂(侯官人)全是福州人,被誉为“一榜三鼎甲”。更为稀奇的是,永乐十年(1412年)状元马铎和永乐十六年(1418年)状元李骐都是福州长乐人,为同母异父兄弟。最让福州人深感自豪的还是,26位状元皆是廉洁忠义之臣。
文忠望乡
古道沿线半途一视野开阔处,极目远眺,五虎山、鼓山、旗山、莲花峰将城区揽入怀中,屏山、乌山、于山三山尽收眼底。
嘉庆十六年(1811年),26岁的林则徐第三次进京赶考,行至此处,回头再望一眼渐行渐远的故乡,心中漾满了背井离乡的惆怅。此次,林则徐终于以殿试第二甲第四名的成绩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从此踏上报国之路。林则徐谥号“文忠”,此处被后人命名为“文忠望乡”。
林则徐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一生为官清廉。
道光十九年,林则徐受命钦差赴广东禁烟。临行前,林则徐给沿途州县驿站发出《传牌稿》,申明自己到广东“并无随带官员供事书吏”,只带几名“随身行走”,乘轿坐车雇船,一律自己掏钱,随从“不许暗受分毫”礼物钱财,所经各州县不必张罗迎来送往。至于临时住宿的地方,“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靡费”。林则徐的这则通告,不仅意在杜绝行路中的送礼行贿,也有效防止地方官吏借迎送之名敲诈勒索百姓。
到达广州后,林则徐亲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对联,悬挂于堂前,时刻提醒自己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去除私欲,坚守廉洁。为抵制当时官场上的腐败风气,林则徐又在住处门外贴出告示《关防示稿》:“至公馆一切食用,均系自行买办,不收地方供应;所买物件,概照民间时价给发现钱,不准丝毫抑勒赊欠。”林则徐在广州经手经费巨大,但却从未动一毫一厘。他曾在家书中表白心志:“自矢清廉,决不敢于俸禄之外妄取民间或下僚分毫,务使上可以答君恩,下可以见祖父。吾林氏素代清白,此种污手之钱,决不要一分也。”
林则徐不仅为官清廉,而且对家人十分严苛。1847年,林则徐在陕西巡抚衙署为三个儿子写了《析产阄书》,告知每个儿子只能分一部分祖辈省吃俭用留下来的家产,现银则无。曾国藩在闻得林则徐家书时曾感慨:“闻林文忠公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督抚二十年,家私如此,真不可及。吾辈当以为法。”
林则徐还曾专门写过一副教育子女的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在《析产阄书》中,他告诫子女,“惟念产微息薄,非俭难敷,各须慎守儒风,省啬用度;并须知此等薄业,购置甚难,凡我子孙,当念韩文公‘辛勤有此,无迷厥初’之语,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之子孙矣。”
如今,林则徐所倡导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已成为福州的城市精神,“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则成为人们敬仰并追求的道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