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徐州市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 欢迎您!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直属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建设 >> 媒体聚焦

直面地下水危机

发布日期: 2021-10-23 14:22:49 作者:

据《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显示,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多年平均量为8837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而华北地区却有50.71%的地下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地下水危险频频示警,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之路已经成为时代的新命题。 

直面地下水危机 

现就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长来介绍我国地下水环境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应对之策答记者问,摘录如下。

地下水危机渐现

我国地下水资源情况:据《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显示,目前全国地下水8837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我国地下水开采总量已占总供水量的18%,北方地区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和33%的农业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全国657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

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受地质、气候、水文、生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关系到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更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 

当下中国地下水资源保护及利用情况: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一半以上地区的浅层地下水都已受到污染。全国185个城市的253个主要地下水开采地段中,污染趋势加重的占25%

华北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已形成跨京、津、冀、鲁的大型降落漏斗,有近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相关专家指出,黄河流域有集中水源地的地方基本都存在漏斗,城市地下水超采已相当严重,如果不加控制,有可能重蹈华北覆辙。

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人均水资源量比以色列还少,但全省累计超采地下水600亿立方米,其中深层地下水300亿立方米业已无法补充。专家预测,如果不加以有效治理,15年后石家庄地下水将会枯竭。 

全国范围内地下水危机的突出表现:

1.     地质灾害频发。

目前我国地下水超采明显,全国地下水下降漏斗面积在20万平方千米,在过去的60年里有些城市地下水位下降超过了50米,甚至达到100米。大幅度、大面积的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发生地面沉降面积达5万平方千米以上,并伴随有地面塌陷、地裂缝、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等众多环境问题,土地盐渍化、沙漠化、生态退化等问题也与地下水位高低和地下水质有关。

工程建设中开采地下水、疏干地下水对环境也产生明显的影响,由此引起的矿井突水、突泥、淹井、塌方、滑坡等灾害一次次将人们推向死亡的深渊。地下水所具有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

2.城市地基不稳。

因地下水过量超采导致地面沉降,致使路面受损、桥下无法过船、洪涝灾害加重,更有甚者,房屋开裂,路面坍塌,危险已在我们眼前。苏州、常州、无锡、沧州、衡水、天津、北京、太原、西安等城市部分地区地面沉降幅度达到2.03.70米。

3.泉水干涸。

许多历史上有名的大泉流量在减少,水质在恶化。山西娘子关泉群,作为中国最大的岩溶泉,1959~1984年平均流量为12.13立方米每秒,2000年为7.58立方米每秒;泉城济南,如果不是人工专门限采和补给,趵突泉恐将不再喷涌。

4.河流枯竭。

因开采地下水过量导致河水锐减,乃至断流。例如,新疆的塔里木河、甘肃的石羊河、石家庄的滹沱河、吉林的洮儿河、北京的潮白河,乃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都出现流量锐减乃至干涸现象。

5.湖泊消失。

华北平原、松嫩平原的许多湖泊业已不复存在,东北四大灌区之一前郭灌区内的莲花泡曾经三伏天湖底有冰或冻层,常年不化,如今连泡底已经开垦为水田。如果不是利用水利工程补水或利用灌区弃水维持,著名的“圣水湖畔”——吉林省最大的湖泊查干湖恐怕早就消失了。三江平原素以湿地著称,由于大量开垦耕地、开采地下水灌溉,导致区内许多湖泊干涸。

6.湿地萎缩。

松嫩平原中的向海湿地、莫莫格湿地、扎龙湿地,三江平原中的大片湿地,四川的诺尔盖湿地,甘肃的民勤盆地,都因为人类活动加剧、用水量剧增、开采地下水超量而导致湿地水量不足、水位下降,进而导致湿地大幅度萎缩甚至消失。山间平原中的湿地本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也由于开垦农田、挖掘草炭而快速消失。

7.地下水污染。

昨天的井水、泉水是那样甘甜可口,今天的井水、泉水却突然变味、难闻、难喝。沿海地区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入侵,水质咸化。人类活动已经悄悄地将各种污染物释放到土壤和地下水中,洁净的地下水源已经很少存在。某水利局饮水井深达100米,竟然在水中也检测出了来自除草剂的含量较高的阿特拉津。由此导致的地下水危机愈演愈烈,水中污染物越来越多,特别是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

到底是谁惹的祸?

就整体来看,地下水危机原因涉及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人口多、用水量大,导致长期过度开采严重。中国拥有世界人口总数的20%,但淡水资源只占世界总量的5%~7%,为此大量抽取地下水资源,而引起地下水危机。据相关统计显示,在中国,40%以上的农田灌溉用水来自于地下水,而华北及西北干旱地区近70%的饮用水来自地下水。

其次,地下水污染,严重恶化水源。一些地区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污液、化肥农药及采矿废水等的渗漏渗透,造成地下水环境质量恶化。

再其次,我国人民群众保水、节水意识淡薄。很多人明知地下水资源已经严重告急,却心存侥幸心理,仍旧我行我素。有人认为保水、节水是政府应该考虑的事情,更有甚者认为下一代没水喝,与自己没关系,让下一代自己解决。

更重要的是水文地质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极度匮乏。现在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地下水资源论证、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人员中很多是非水文地质专业的,非专业的人员从事专业工作,有难度,也有风险。采矿单位以前都配备有一定数量的水文地质人员,现在的水文地质人员却十分有限。

地下水该如何守护?

二十四个字:意识先行、制度保障;统筹规划、加强监管;人才培养、动态监测。

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保护地下水环境的意识和自觉性,转变观念,防患于未然。

广大公民和科技工作者应该学习掌握我国宪法、矿产资源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有关资源、水资源、地下水的有关法律规定,真正认识到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特殊的矿产资源,全面提高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

2.加大执法力度,实施严格水管理。制定和健全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调动经济杠杆作用,严惩破坏、污染地下水环境的行为。地下水开发利用须在水文地质调查、勘探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必须通过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并获得取水许可证后方可。对于未经许可而开发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管理的综合手段进行必要的处罚。

3.加强统筹规划,合理开采地下水。地下水环境保护要统一规划,严防死守。千万不可先污染、后治理,那样将贻害无穷。地下水是在岩石孔隙或空隙中流动的,受水力梯度小和渗透系数小的双重影响,地下水流动非常缓慢,一旦污染,治理甚难。

4.提高观测和评价精度,推广实时动态管理。地下水观测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国家有关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地下水长期观测网。要继续加强地下水水位、水量(开采量)、水温、水质的观测频率,提高观测精度,逐步实现观测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发布,为地下水管理和评价提供依据。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要建立区域、流域、重点地区地下水数值模拟和科学管理模型,开展地下水实时管理和预测模型研究,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浏览:
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 版权所有 苏ICP备06009160号 地址: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水路9号
邮编: 221004 电话:0516-87870780 传真:0516-87870770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