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到那一排低矮的平房前,开了房门,打开尘封已久的柜门,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台天平。它泛着黑色的金属光泽,向我诉说着它的沧桑和历史。它告诉我,它的学名叫做单盘光学天平,精度为万分之一,瑞士METTLER出品。1957年,全国进口了三台这样的天平,其中有一台来到地质五队苏北实验中心。看着它,在无垠的时空里,我仿佛看到,许多年前,有一名实验员坐在它的跟前,一边旋转着天平的旋钮,给岩矿样品称重,一边用笔在记录纸上记下重量。他默默地为地质事业做着自己的贡献。
我来到制样室,这里有另外一台天平,它虽然很破旧,但是擦拭得很干净。它是马头牌架盘天平,上海医疗器械八厂出品,1981年购入。这一台天平的精度是十分之一。我想起我刚来到测试中心的时候,经常使用它。物左砝右——在天平的左边托盘放入制备好的环刀样品,然后用镊子镊取不同重量的砝码,轻轻放在天平右边的托盘上,调节天平,待到左右平衡,估读一下读数,再记录到记录纸上。然而现在呢,它的一只托盘已经不见了。它被我亲手贴上红色的“停用”标识,结束了它的使命。
我又来到水土分析室,这里有一台电子天平,精度为万分之一,上海舜宇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出品。它是在2011年测试中心建立水土分析室购入的,目前是测试中心在用的精度最高的电子天平。它的使用步骤,就比上面两台天平简单且先进多了——开机,自检,标准砝码校准,就可以用了。只要把样品放在称量盘上,就会自动显示读数。用一根数据线连接电脑,也就可以用电脑自动采集数据啦。看到这台天平,我也看到,在无数的日子里,我的同事,使用这台天平,称取一个又一个的样品,然后进行分析,给勘察提供精确的试验数据。
时光荏苒,从1958年建队开始,我们地质五队已经走过了60年岁月。地质实验,也紧紧跟随地质五队的发展步伐,走过60年的春秋。一部天平的变迁史,是地质实验的变迁史,也是地质五队的变迁史。在一线地质人员常年生活在野外第一线,风餐露宿,跋山涉水,风雨无阻,与家人聚少离多,投身于祖国的地质事业的时候,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常年面对冰冷的试验仪器和各种试剂,从事着枯燥乏味的重复工作。在自动化比较普及的今天,他们的工作,依然要大部分靠手工靠体力劳动。他们的双手,因为使用开土刀,而总是留下伤痕;也因为土样的腐蚀,而一层一层地蜕皮,起了厚厚的老茧;或是各种各样的试剂,红的,蓝的,黑的,紫的,沾到手上,怎么洗也洗不掉。他们的腰身,也因为长期站立,弯下腰去摆弄各种仪器设备,而变得不再挺直。他们也要忍受各种噪音:空压机不定时地自动启动,压缩空气产生的噪音;切割机在切割岩石的时候,刺耳的摩擦声;打磨机打磨岩块的时候,砂轮摩擦的声音——这一切在他们听来,像是天籁之音。他们也要忍受各种各样的怪味儿:淤泥发出的腐臭味儿或者化工场地带来的说不出的刺激性气味,还有各种化学试剂散发出来的刺鼻性气味。然而,他们在工资表上,排名总是靠在最后。
可是,他们从来不抱怨,因为他们知道:先行,奉献,求是,创新,这是每一个地质五队人的精神。精神不灭,梦想在召唤,地质实验员们,沿着先辈们的脚印,在为地质事业做着自己应有的贡献。
愿地质五队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