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后,依然无法追问到自己内心的真实?”这是《追问》作者丁捷写在序言的话,也深深击中我的内心。
《追问》里生动刻画了许多故事,这些人物或男或女,或正部级,或正副厅级,或在地方党政机关,或在省属实权部门,或在高校,或在国企,起点有别,际遇各异。但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他们没有掌握权力的时候,大都算是能力超群的精英分子,可一旦拥有了权力,放松了警惕,任由人性中的贪婪、享乐肆意生长,那结局只有现在这样一个下场。底线的一点点放松,会像病毒一样侵蚀我们的初心,迷失自我。梳理每个案例都令人震惊,压抑,一个个从骄傲的“社会中坚”“国家栋梁”从此深陷泥沼。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反腐惩恶,正风肃纪,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全党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论查处贪官人数之多,级别之高,行动密度之大,还是涉及领域之宽,挖掘问题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想要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要经受考验、克服危险。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物质的飞跃发展,让我们的生活都有“新”的一面,为了所谓的“实现人生价值”,为了所谓的“工作需要”,为了所谓的“人之常情”,慢慢的把“为所欲为、谋取私利”,渗透到了党员生活里,组织纪律里。这一切都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疏远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忘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对于党来说极其危险,“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巩固执政根基,使政党健康长远的发展,才会实现的我们的历史使命。
“内无妄思,外无妄动”,从这些落马干部的忏悔中不难看出,先是思想产生了松懈,总有人觉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但是“难得糊涂”用在官场上却只会让一切更加不堪入目。《风雅殇》里的文化厅长,有一双识别文物的火眼金睛,自身也是文化修养极高。但是却在任职期间对下属疯狂造假、坑害艺术收藏者、破坏文化市场规则视而不见。是的,他很会做人,可是他忘了初心,枉视了底线。他也知道“艺术品不能等同于工艺品”,但是觉得现在的艺术界需要这样赚钱,他也不想“永远穷下去”。这种欲念一旦产生,就会越来越“险”,欲望蒙住了他的双眼,就彻底与共产党人的信念背道而驰。
也许这些人物离我们很遥远,但是我们自己的工作,又何尝不是在与“欲望”打交道。普普通通的工作中,今天没加班算成加班就是欲念的体现,利用职务之便实现个人利益的投机取巧也是,今天我想“借”货款临时用一用,明天再补齐?这种小念头会像蝼蚁毁了千里之堤。
人性有多不堪,腐败就有多严重。其实《追问》里的腐败和反腐败故事和往常我们见过的没有太大变化,但是我们仍要追问,不断地追问能给我们对于反腐败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把每个人的事业生活都比喻为人生的长跑的话,我们会看到有的人坚持不懈的奔跑,有的人慢慢悠悠的行走,还有人跑到半道就被驱逐出场,有的人稍有不适就选择偷奸耍滑。每个人都会树立自己的追求,我们都向往幸福安逸的生活,不同的是有的人会把理想和目标当作一生的目标,而有些人则会在追求的过程中放纵自己,在利益和糖衣炮弹的进攻之下举手投降,他们总是抱有侥幸心理和投机心态。十八大以来,在持续反腐败高压状态下为什么还能有腐败现象的发生,说明还是有人没有从中吸取教训,甚至公然以自己私利为中心,与人民为敌,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一直“追问”。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监督,因为人性的善良会被自私和贪婪所覆盖,这个时候的苦口良药显得非常无力,只有警钟长鸣才能震慑住那些自私和贪婪。人性有多不堪,反腐败就应该多重视。
我们应当从中去粗取精,汲取教训。学习《追问》里大人物初期的奋斗,看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培养能力,如何处理问题,如何在困难中闯出一条路,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我们更应该获得警示,人是脆弱的,人也是复杂的,认识你自己,把握好自己,需要忍耐,需要定力,需要在人生这条喧嚣的路上守住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