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石
作者:滕忻旭
在我的故乡,有一个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乡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一提起这个人来,便能滔滔不绝地说出一串儿的故事来。讲故事的人自然眉飞色舞,那听故事的人更是聚精会神,讲到妙处便一齐哈哈大笑,乐此不疲。我小时候常混迹在村口巷头,这样的故事自然听了不少,便对这个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在我乡里大名鼎鼎的人物,在整个中国也是大名鼎鼎。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称誉当世、曾在我乡做过县令的清代著名廉吏——郑燮。当然,乡里人不认识这个“燮”字,直喊他板桥——连姓也不带。且至今我乡里仍有一款名唤板桥的土酿。
郑板桥最为后人所熟知的,应该就是他那句著名的“难得糊涂”。这四个大字总是以各种不同的书体、以各色不同的装裱挂在各式豪华或者简约的办公室里。似乎挂上了这四个字,便参透了人生的况味、世事的真伪,能在浮华喧闹的觥筹交错里寻得心灵的一丝慰藉。那么对板桥自己而言,他真的是像他自己说的那样“难得糊涂”吗?
似乎是的,从到处流传的他的轶事里,他确乎还是个糊涂的人。板桥平生号称“诗书画”三绝,在当时已经颇有盛名,尤其是他的“瘦竹”“峰石”,更是笔法峻峭、磊落不群,深得一些附庸风雅之徒的追捧。可是板桥恨急了这些为富不仁的财主,虽然他为官清廉,家无隔夜之粮,但每当这些财主拿着重金来求画求字时,他总是大肆辱骂以泄心头之恨,然后将他们驱逐出门。板桥有钱也不赚,在旁人看来可真是糊涂透顶。板桥性嗜狗肉,有一次一个土财主便用狗肉为饵,板桥吃得高兴,一抬手便给他写了一幅字。事后板桥提起此事,只恨得咬牙切齿。这件事广为流传,更是成为板桥糊涂的佐证。
板桥行事疯疯癫癫,被称为一个“怪人”,确实有些糊涂。但如果我们细究他的行止作风,却也不难看出他在糊涂的外相下,却有着一条不容半分退让的原则和底线——清廉正直。就像他在《竹石》里写的,这条原则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板桥在潍县为官时,潍县曾经遭遇一场大的洪水。当时官仓虽然有粮食,可是没有上级的命令不能随意开仓。板桥此时却毫不糊涂,他毅然决然开仓放赈,拯救了本县灾民,当然他也因此丢了乌纱帽。以当时清朝贪腐丛生的官场立场来看,板桥此举无疑又是“糊涂之极”。可是板桥却并不这么想。他毫不介意、悠哉游哉地脱掉官袍,还忍不住对前来为他送行的潍县百姓们解嘲两句:“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当然板桥不光自己清正廉洁,在送自己的朋友包某前去上任时,他特意画了一幅《竹石》,殷殷嘱托包某:“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的,在关心到民间疾苦、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时候,板桥他一点都不糊涂。
板桥最爱画竹石。竹石恰恰也就代表了板桥清正廉洁的品格。竹子身正节劲、虚怀质朴、卓尔善群,正是清廉君子的写照。而石头百磨不穿、历久弥坚、风雨不动正是正直品格的代表。板桥写竹石,无疑就是写出自己顶天立地间那根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声却又无处不在的清正人格的脊梁。
正所谓,要做事、先做人。中国历代以来,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读书人人格塑造的基本框架。但是放眼往史,念圣贤书的数不胜数、做清正人的却寥若晨星。究其根底,终究连“修身”二字尚且做不到,又何论“家国天下”呢?所以板桥恰恰在此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你的外表可以疏狂、可以耿介、可以糊涂,可是你的内在原则、你的政治定力、你的党性初心,一定要“咬定青山”“立根破岩”,要经得起“千磨万击”的“东西南北风”!
是的,或许我们没有板桥挥毫泼墨的才华,但我们都该在心里为自己画一幅《竹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