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廉政,如要追溯其渊源,可谓久远了。拒考证,“廉政”一词最早出现的地方是《晏子春秋》,在《问下四》一篇中有:“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进入战国以后,风起云涌的社会改革运动打破了权力世袭的分封制,取而代之的是由君主直接任命和罢免地方长官的郡县制。也就是从这时起,倡廉就成了历代统治者整肃吏治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整肃吏治推行廉政,历代的统治者可谓绞尽脑汁。汉代的办法,是从官员的选拔之初就进行第一次筛选。汉代的官吏选拔称为察举制,即由地方官员对所部人员进行考察,然后推荐给中央,由中央安排任职。而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一科就是举孝廉。孝廉者,“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也。由此可见当时统治者对于廉政的重视。同时在制度上,汉代实行的三公制中,御史大夫专门负责官吏的考察和监督工作。
进入隋唐以后,科举制度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唐代的统治者吸取前代的教训,一方面对科举出的人进行品德的考量,另一方面又在制度上完善了官员的监察和考核制度。这些制度构成了后世廉政制度的基础。到了宋代为了进一步约束官吏,在一个位置上往往安排三四个官员相互制衡,形成了冗官的格局。明代则实行低薪养廉的策略,官员俸禄极低,导致出现很多下层官吏一月不支禄米就全家断炊的惨状。
封建统治者们如此煞费苦心推行廉政,但结果却是收效甚微。稽之往史,留下清名的官员实在屈指可数。明清时期,更是到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无人不贪的地步。在熊召政的历史小说《张居正》中,张居正坦言自己不用清官,要用循吏。就是可以放你贪墨,只要你能办成事就行。他派殷正茂平定西南叛乱时,甚至专门增加款项留作殷正茂贪墨用。可谓无耻之极。
由于以人治为基础的封建制度有着重大的缺陷,推行廉政就只能依靠封建官僚的自觉了。唐代著名的诗人韦应物,出身于京兆韦氏的豪门氏族。但是他一生流转多地为官,从不取民一毫,以致去世以后连回乡归葬的费用都拿不出来。他曾在名篇《寄李儋元锡》里说: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千年后读来,依然让人内心恸然。明代著名的清官海瑞,自号刚峰,人如其名一生刚正不阿,家中吃穿用度都是自耕自织。其他如包拯、范仲淹、于谦等等,虽然大名如雷贯耳,但在滔滔的宦海中几如凤毛麟角鹤立鸡群。
历代的故事,虽然都是陈迹,但是不能不使后来的我们有所借鉴。
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开篇即坦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可以说,廉政的清明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兴亡。与古代有所不同的是,现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所面对的诱惑和利益纷纭复杂种类繁多。贪污腐化的手段阶层都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全局的高度,推行全面从严治国治党的策略。雷厉风行的手段下,一大批的老虎苍蝇纷纷被打下马,政治风气一时清明。
通过历史上的往事知道要做好廉政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需要制度上的约束,另一方更需要个人的自觉。在制度上,我们首先做到的是依法治国。条理清晰的法律是我们推行廉政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在法治的框架内,监督检查和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则是廉政推行的基本手段。当然,在国家层面的法治与制度以外,我们反对腐败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武器,那就是人民的监督。可以这样说,这是历朝历代以来都不曾具备的一项手段,也是我们战胜一切腐败、重塑中华民族辉煌的重要武器。
在党的十九大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习运动,这在个人的修养上为推行廉政奠定了基础。后来,总书记又先后提出“三严三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精彩的论述,要求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正是在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洁身自好廉政清明的新时代。
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历史的殷鉴不远,我们站在新的时代里,应该以更加自信的风貌,更加科学的手段,更加完善的制度来宣扬廉政文化,推行廉政的建设。吏治清则民心齐,民心齐则国家兴。
终有一天:只留清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