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风雨征程,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勘院 党广兴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征程。这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壮丽篇章。
中国共产党于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屡创奇迹。昔日只有58名党员的小党,如今已成为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行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与格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脱贫攻坚的奇迹。如今的中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充分表明,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扎根于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中的。
人民为何选择、支持、拥护共产党?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立场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人民服务更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执政之基和力量源泉。在主持设计新中国的政权体质时,毛泽东同志特别提出,各级政府、政权机构要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历朝历代都没能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我国的贫困历史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无数百姓“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群众少衣缺食,解决挨饿受冻的普遍贫困问题成为当务之急。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十八大以来,脱贫进入攻坚阶段,习总书记强调“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并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将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在这场伟大的战斗中,全国累计选派25.5万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广大扶贫干部关注人民群众疾苦,为群众脱贫四处奔波,不辞劳苦,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2021年2月25日,习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史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经过脱贫攻坚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得到改观,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与贫困伴生的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难题得到显著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质量得到质的飞跃,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0年新春伊始,一场疫情突袭荆楚大地,并迅速扩散蔓延。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党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不惜代价、不惜成本,全力畅通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为支援湖北重灾区,全国各地调配4.26万名医务人员驰援,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各方精锐力量尽出;为确保病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武汉在很短时间内建成集中收治医院和一批方舱医院,有力扭转了防控局势;为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不因资金问题而影响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政府累计划拨专项资金累计达1600多亿元;为缓解呼吸机、防护服等医疗物资紧缺,国家紧急调配、采购和生产。对于病患,无论年龄再大、病情再重我们都绝不放弃。有这样一名高龄的新冠确诊患者,患有11种基础病,入院时喘息严重、呼吸困难,医院为老人配备了一个治疗专班,包括1名主治医生,1名管床医生,1名中医医生,4名护士,1名营养师和1名心理疏导员,精准救治。还记得去年刷屏朋友圈的医患同看落日余晖的照片,医生在送病人途中,在温暖的夕阳下停住脚步,和病床上一个月没见太阳的病患一起欣赏精美的落日。这都鲜明的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政府部门和每一名医务工作者都在全心全意、竭尽所能,守护每一个生命。
回顾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无往不胜,关键就在于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征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中国共产党对建党规律、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创新发展。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规律是从党的建设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治国理政的重任,只有党把自己管好了、治好了,才有资格领导人民、治理国家,才有力量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管党和治党是党的建设的两大目标,共产党人一直在探索。1956年,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后面临官僚主义、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并提出应加强党外监督、加强群众路线、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但后来该路线未能坚持下去,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恢复了党的群众路线,但国情党情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即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不仅掌握着权力,而且掌握着大量经济社会资源,腐败的风险大大提高。胡景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首次就党的建设问题提到了我们党面临“四大考验”和存在“四大危险”。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着力点,坚持“全面”和“从严”有机结合,从强力反腐开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充分吸收了中华文明演进中形成的关于治国的丰富思想。如以德化人的德治思想,古代法治思想,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天人合一的和谐共生理念,以和为贵的和平理念,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选贤任能的用人标准,以及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和志向,等等。同时,中国这样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积极成果来发展自己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改革开放后,我们搞市场经济,也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国家治理没用通用模式,都需要不断摸索。国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秩序,而秩序最权威的就是制度,因而制度系统的创新与完善始终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后才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不等同于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只是经济手段,从而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所处历史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社会现阶段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改变。这是党对我国发展所处历史阶段的清醒认识,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清醒认知。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更高目标,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回首近百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这100多年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实现这一愿望的中国方案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类命运与共的重要性、紧迫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向创造所有人幸福生活的人类共同理想,正因其对时代主题的精准把握和对人类福祉的不懈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才呈现出引领时代进步的力量。我国先后提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一系列中国智慧不断充实人类文明的思想宝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更是积极践行。“一带一路”推动共建国家共同发展,带给各国民众真切获得感,为解决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方案;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国积极发展与各国发展伙伴的关系,在不同区域和层次携手同行、合作共赢。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克拉克所感悟到的:中国与其合作伙伴能够共享和平与繁荣,这就是命运共同体。
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立足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大擘画了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仍然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只有锲而不舍地把人民需要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办好了,一切为了人民才算真正落到实处;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仍然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精髓要义,狠抓贯彻落实,把思想伟力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